医学微生物学基础│开课啦!
2022年9月19日,2020级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预科《医学微生物学基础》(Basic Medical Microbiology)课程首次开课。
作为一门新课程,《医学微生物学基础》经历了课程团队精细的备课与打磨,终于正式亮相??纬掏哦佑衫醋灾泄窖Э蒲г罕本┬鸵窖г?、北京协和医院、清华大学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中国科学院、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单位在传染病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、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级职称研究人员组成,以强大阵容共同为2020级协和学子带来拓展之旅。
课程将从微生物的自然进化史、发现史、科学研究史入手,讲述微生物的基本概念、基本分类和基本特征,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;以熟为人知或危害人类健康安全的重大和新发突发传染病作为重点,讲述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联与奥秘,展现医学微生物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要贡献,促进学生理解人类与微生物亿万年来从无知到相识,从对抗到合作,从毁灭到共生的史诗级故事;突出大健康,全生命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。
此课程要求的先导课程是无机化学、有机化学、生物化学、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,后续课程是协和校本部的医学微生物学或感染免疫学??椤?/p>
主讲人介绍
舒跃龙,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执行所长(2022年-至今)、亚太流感控制联盟主席、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任委员。曾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(深圳)创始院长(2017-2022年)、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主任(2004-2017年)、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(2010-2017年)。
舒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于流感病毒的分子进化、发病机制、分子检测、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开发。他领导建立了由408个流感实验室和554个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组成的中国流感监测网络。率先揭示H7N9、H10N8和H5N6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和致死,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H7N9和2009年H1N1甲流病毒诊断试剂。已发表约130篇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论文,包括《科学》、《自然》、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、《柳叶刀》等。2014年入选十大“科技创新人物”,2017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,2022年入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成员。
徐建国,医学微生物学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,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,“艾滋病和传染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”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,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。
徐建国及其团队从事新发、突发、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40余年,主持完成多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,包括1999年苏皖肠出血大肠杆菌O157:H7暴发、2003年人工饲养果子狸携带SARS病毒调查、2005年流脑耐瑟氏菌4821序列群暴发、2010年玉树地震灾后鼠疫防控等。 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人—人传播和猪链球菌多点平行传播模式,提出行为生态传染病的学术观点;致力于野生动物病原体调查,发展了细菌宏分类学技术,发现和命名了十余种新的细菌,发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喜马拉雅旱獭、秃鹫等在病原体传播、进化方面的独特作用。所取得的科研成果,提高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。2019年提出反向病原学。
第一章:医学微生物学绪论
舒跃龙:Introduction to Basic
Medical Microbiology
医学微生物学为什么重要?
舒教授首先向我们发问,并用现实作答:“我们亲眼目睹新冠全球大流行是如何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。”回想生命的起源,地球形成之初、人类尚未在宇宙中出现之时,微生物已经开辟了地球这个家园。“微生物就是地球的主人,”舒教授如是说道,“大至地球环境,小至我们的人体,都离不开这些微生物。”
研究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微生物,就是“医学微生物学”这门课的学习内容。“我们会学习微生物的感染、致病机制、如何治疗、如何防控。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、传染病学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,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医学课程。” 舒教授用生动的语言、广博的案例,向我们介绍了人类与微生物的共同发展史、医学微生物学这门学科的意义所在。
什么是疾病?
人体的任何一种不适都是“疾病”。舒教授形象地将微生物与宿主人体的关系称作“相爱相杀”,那些“相杀”的微生物就被定义为“病原”。至于病原菌的来源,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病原都是“动物源性”的,它们或最终与人类共存、或将人类作为唯一宿主、或将人类作为终末宿主、或通过特定载体感染人类。
病原的生物学特征包括传播力、致病力和免疫逃逸。传播力通过“基本再生指数R0”来描述,即理想状态下一个病人可能感染其他人的数量。致病力通过感染率、患病率、病死率、死亡率等描述。疫苗保护效果降低的情况则反映出病原的变异能力;如今,创造可以“跑赢”病原免疫逃逸的新型疫苗已经成为全球新冠研究的热点。
人类发展至今,已知的病原菌有1400多种;但这个数字对于所有可被认识的病原菌,只能说是“沧海之一粟”。历史上,“科赫法则”被应用于识别病原。如今科技已经进步到宏基因组时代,鉴别病原的方式日渐完善。日新月异的技术、不断更新的药物,人类凭借智慧发明出一项一项针对病原菌的武器,如今许多疾病已经销声匿迹。然而,就如正在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冠病毒、猴痘病毒,人类历史的发展还会面临更多病原微生物的挑战。
“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持续不断的斗争史,”舒教授如是总结,“我们这门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如何与微生物‘共存’,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‘One health’理念,所谓‘健康大同’。”
健康大同
授课中的舒跃龙教授
第二章:细菌学概论
徐建国:Introduction to Bacteriology
“我们这个世界最初是微生物的。大约30亿年前,一个最简单的生命形式——厌氧菌,出现在地球上。”徐院士从微生物的起源起述,带我们回望其久远的发展历程。
微生物远早于人类而存,现仍遍布全球角落。从衣物家具到锅碗瓢盆,从热带雨林到沙漠荒原,都有它们的踪影。对于微生物的研究,特别是对于细菌的研究,不仅从医学角度上有着守护人类健康的意义,更能使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的斗争与发展中一瞥文明与历史的辙迹。“佛观一钵水,八万四千虫”;这些“看不见的小邻居”在大部分时间里为人类无知无觉,但它们却遍布各处,无孔不入,相伴终生,贯穿了人类文明进化的古史。
近代以来,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得以对细菌有更多了解。从肉眼可见的菌落,到光学显微镜下茕茕孑立的单细胞、电镜下清晰的细胞结构,再到基因图谱中清晰的DNA基因序列,细菌学研究越来越细致深入。泾渭分明的革兰氏染色,盔甲般的荚膜,冻土中“越狱”的芽孢,都在我们从简单到复杂、从猜想到验证、从观察到分析、从培养到编辑的科学研究中被一一探明。
在动物身上,所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以及消化道都存在菌群,其中大部分都是未知菌;例如人类肠道1235种细菌中只有461中是已知的,人眼分离到的1731种细菌大部分尚未探明。多种多样的细菌有着太多未解之谜,它们是益生菌还是病原菌,抑或与我们井水不犯河水?对于细菌与人类共存这一事实无可奈何的同时,人类也在积极探索其在疾病预防和治疗、食品加工、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巨大潜能。在中国,从魏曦院士开始,科学家们对于细菌在腹泻、便秘、减肥、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功能研究还在不断进行。
细菌导致的疾病对于人类社会的危害更值得警惕。人畜共患病使得我们的目光投向了微生物之外、投向广漠的荒原。在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,凶悍的致病菌在秃鹫身上,在藏羚羊身上,在旱獭身上,热烈而危险地生存着。
“春风杨柳万千条,六亿神州尽舜尧。”与细菌的日常相处之道,在饮开水、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带口罩,拒食野生动物。只有在生活习惯健康和公共卫生体系发达的时代,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危害,实现其在工业、农业、医疗、健康、食品、环境治理等各行各业巨大潜能的安全合理利用。
立足微生物特性,思考医药学意义,辨别好坏诸菌落,警惕传染性病魔。徐院士举重若轻地为我们介绍了细菌世界,从医学角度呈现了一幅细菌世界的斑斓多彩与纷繁复杂的图景,让我们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感悟。
授课中的徐建国教授与听讲的同学们
相信在大师们的引领下,同学们会在对医学微生物学有更深的思考收获,初步窥见医学科学的多彩、奇妙与美丽。期待与老师们在未来再相会!